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来源:云南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9-10-19 阅读量:
立即报名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导论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P4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P49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50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研究学研究的出发点 P51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原因: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一切社会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支出。
主要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
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
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
的过程。
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P5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也就表现为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P53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更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产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革命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活参里的发展。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表现为: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P54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P54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在经济规律的三种不同类型中,共有经济规律体现人类社会或某几个社会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本质联系,特别经济规律则 把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从而社会发展过程也就被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三、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P55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P55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二、抽象法 P56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存在的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中,抽取出反映它们本质的东西,即剩余价值,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抽象法包括: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
抽象法的运用过程主要有:
1、通过事务的错综复杂现象,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象出特定的研究对象。
2、对抽象出的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即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揭示出经济过程发展变化的最本质的东西。
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P57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逻辑方法—是指思维推理方法,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只能是大体一致。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政治经济学研究还经常采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
法、系统方法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P4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P49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50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研究学研究的出发点 P51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原因: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一切社会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支出。
主要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
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
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
的过程。
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P5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也就表现为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P53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更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产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革命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活参里的发展。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表现为: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P54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P54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在经济规律的三种不同类型中,共有经济规律体现人类社会或某几个社会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本质联系,特别经济规律则 把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从而社会发展过程也就被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三、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P55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P55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二、抽象法 P56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存在的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中,抽取出反映它们本质的东西,即剩余价值,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抽象法包括: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
抽象法的运用过程主要有:
1、通过事务的错综复杂现象,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象出特定的研究对象。
2、对抽象出的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即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揭示出经济过程发展变化的最本质的东西。
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P57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逻辑方法—是指思维推理方法,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只能是大体一致。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政治经济学研究还经常采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
法、系统方法等。
云南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8888人已通过
云南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云南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云南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
以及各类学习微信公众号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